這一幕也許大家似曾相識:家里有親人可能是患了癌癥,,去拿診斷結果的那天,,家屬會單獨去找醫(yī)生詢問結果,,一旦是親人罹患癌癥,,第一反應是不讓醫(yī)生把真實情況告知當事人。這樣的情景源于家屬擔心親人知道自己的病情會承受不了,,但躲得了和尚躲不過廟,,隨著各種治療的進行,患者會對自己的疾病有很多疑慮,,不告知病情也會給醫(yī)患密切配合,,達成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、共同完成治療和康復造成障礙,。
毫無疑問,,由于對癌癥的不正確認知,癌癥在大部分人眼中就等于死亡,,不想罹患癌癥的親人遭受重大的打擊做也是可以理解的,,那怎樣才是最合適的呢?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癌癥患者在確診后的心理反應吧,。
癌癥患者在確診后的心理反應是什么,?
1.休克-----恐懼期 當患者突然得知自己患癌后,心理會受到巨大沖擊,,可表現(xiàn)為驚恐,、絕望、眩暈、心慌,,有時會出現(xiàn)木僵狀態(tài),。
2.否認-----懷疑期 當患者從劇烈的情緒震蕩中冷靜下來后,便開始懷疑診斷的準確性,。
3.憤怒-----沮喪期 當確認癌癥不可更改的事實后,,患者會表現(xiàn)出激動、憤怒,、暴躁,、愛發(fā)脾氣,同時也會表現(xiàn)出沮喪,、悲哀,、抑郁。
4.接受-----適應期 患者最終不得不接受并適應癌癥的事實,,情緒逐漸平靜,。
面對癌癥患者確診后復雜的心理反應,家屬又應當以怎樣的方式告知患者呢,?
我們建議采取適當告知原則,。
適當告知原則是什么?
即在適當?shù)臅r候,,以適當?shù)姆绞?,告訴他適當?shù)牟糠帧?/strong>
適當?shù)臅r候,大概是什么時候呢,?
一般在接受治療三四個月后,,可以讓患者知道自己的部分病情。從生病不適,,懷疑生癌到這時,,生癌這個應急源有可能引起的心理休克期已經(jīng)過了,此時部分告知,,患者情緒波動也不會很大,,對治療或生存不會產(chǎn)生太大的負面影響。這時一般手術等積極治療已完或告一段落,,部分告知,,可以讓患者有一定的心理準備,積極配合下一步治療,。
什么是適當?shù)姆绞剑?/p>
指根據(jù)患者自身特點的不同,,以不同方式,讓其獲知,。一般不主張直截了當?shù)年愒V,,要輔以正面的,、成功的實例,積極予以鼓勵,,讓其獲知真實病情的同時,燃起戰(zhàn)勝病魔的強烈意愿和希望,。
什么是適當?shù)牟糠郑?/p>
即可適當保留部分病情,。比如,對于一個晚期有轉移的患者,,轉移部分不一定要明示,,但一定要把患者的意愿放在第一位,先要了解患者想知道多少,,等患者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后再逐步告知,。
告知壞消息是一門醫(yī)學技術也是藝術,只讓家屬去做,,的確是困難,,建議與主治醫(yī)師充分溝通、密切配合,,一起告知患病的親人是最好的方式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