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到了紀奶奶喝氯化鉀的時間了,,紀奶奶雖皺著眉頭但仍然喝下了當天的第三只鉀,。喝完后,詢問著什么時候能不喝這個了,。
在我科,,由于長期禁食、少食或胃腸功能減退,,常發(fā)生像紀奶奶這樣缺鉀性低鉀血癥的患者,。那么,低鉀血癥有什么癥狀呢,?癥狀發(fā)生可能與血鉀下降速度有關,,輕度低鉀時(血鉀 3.0~3.5 mmol/L)可無癥狀,嚴重低鉀時以全身虛弱,、疲乏與便秘比較常見,。若血鉀<2.5 mmol/L 可發(fā)生肌肉壞死(橫紋肌溶解),<2.0 mmol/L 可出現(xiàn)肢體麻痹,,甚至累及呼吸功能,。低鉀血癥可以通過血、尿、心電圖檢查來反映,。
對于低鉀血癥我們又該如何“補”,?首選口服補鉀,但是如果患者胃腸道無法耐受,、嚴重低鉀血癥(<2.5 mmol/L),、入院時有嚴重并發(fā)癥(如麻痹、心律失常)則應靜脈補鉀,。
口服補鉀分為食物補鉀與藥物補鉀,,那么常見的補鉀食物有哪些呢?
1) 最高含量(>1000 mg/100 g,,鉀 1000 mg = 25 mmol):無花果干,、糖漿(甘蔗或甜菜制成食糖過程中的副產(chǎn)品)、海藻,。
2) 極高含量(>500 mg/100 g):果干(棗,、西梅)、堅果,、麥片,、麥芽。
3) 高含量(>250 mg/100 g):蔬菜中有菠菜,、西紅柿,、西蘭花、甜菜,、胡蘿卜,、花椰菜、土豆,;水果中有香蕉,、哈密瓜、獼猴桃,、芒果,;肉類中有牛肉糜、牛排,、豬肉等,。
在補充鉀的基礎上也需要積極尋找缺鉀的原因,防止再次發(fā)作,,同時也需要詳細詢問病史,、飲食及用藥。
做好并落實每一步治療,,將低鉀及時糾正,,為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!